记得我大一时,经济学的原文书厚厚一本300页。经济学分成多个学派,经典书籍比比皆是,又因为英文不够好,读得很痛苦。所以大一结束时,我的经济学分数是65分,低标飞过的。
幸运的是,现在有许多浅显易懂的经济书籍,如《史丹佛给你读得懂的经济学》,还有今天我分享的《小岛经济学》,都很适合非本科出身,却想一探经济学趣味的读者来看。
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希夫,是着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,奥地利与凯因斯经济学派可以说是世仇。在这本书里彼得希夫也「婊」现得淋漓尽致。
让我们来看看凯因斯与奥地利学派的rap之争:
他们之间的纠葛我放到最后面说,首先先来聊聊本书的知识点。
用鱼作为货币的小岛国为什幺撷取这段故事给你看?因为这里隐含了三项重要观点:
岛上三人都有鱼网后,将多出来的鱼存起来,于是储蓄、银行就诞生了。银行在经济下行时能起到很大的调解作用,但是当经济下行时银行应该印钞票支持通货膨胀,还是收紧银根,造成通货紧缩呢?
经济萧条时,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储蓄,凯因斯经济学派主张消费。
先来说我们比较熟悉,而且被大部份国家央行所採用的凯因斯经济学派,凯派主张有两点:
因为经济萧条导致失业,因此没消费,继而没经济增长,因此凯派认为既使没事可做,也应该要找失业的一批人挖坑,一批人填坑,再给他们发工资,带动经济。(现在你知道为什幺台湾的路永远填不平了吧!台湾GDP的心里突然觉得暖暖的)
中国目前大量的基建、美国罗斯福新政就是在这个思路上诞生的政策。
到了今天,美国政府(政客)为了减轻经济循环对人民(选票)生活造成的伤害,便奉行凯派的主张,不断发行货币刺激经济,而美股也的确不断再创新高。那幺,奥派反对的是什幺呢?
奥派认为,透过不断印钱,能解决的只有短期的问题,并无法从根本解除经济的危机,真正能使经济上行的不是印钞票,而是我们上面提到的「创新」。透过创新,让社会生产效率显着提高。
我们可以回想一下,1946年经济萧条,国民政府大量发行旧台币的后果是什幺?旧台币信用崩溃停止流通,渔民还多送国民党一张1949年开往台湾的单程船票。
那幺为什幺,不断在印钞票的美国就能毫髮无伤,股票市场还不断创新高呢?这就要说到货币本身是「金银本位」还是「信用本位」说起。
以旧台币来说,它是传统的金银本位,国民政府印製了大量钞票,却没有拿出相对数量的金银做担保,货币自然就崩溃了。
而当今的美元是信用本位,同时也是全世界流通的主要货币,所以这时美国央行(美联储)就可以利用美元的信用来吃其他国家的豆腐,什幺意思?
比如说我们上面提到美国印钞票救市的政策,会造成美元的贬值,也就变相让美联储赖掉了一部份国债。
这本书的宣传标语是9~90岁都能看到的理财经典书籍,事实上我觉得「浅者不觉其深,深者不觉其浅」也适合用在这本书上,行销上也增加了一些神秘感(误)。
本书作者站在奥派的立场,对政府在经济下行时该有什幺作为作了立场鲜明的表述。但不论是奥派还是凯派,最终我们都必须走出学术的象牙塔,看见社会的实际需求,最后再做出判断。
不然就会说出什幺台湾人月薪五万的鬼话,被做成狂新闻。
为什幺要走出理论,走入群众?《小岛经济学》对经济学科普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,但它也把现实社会的经济学简化成理论,读的时候我们应该要结合实际情况,再做判断。
试想一下,如果2008年金融海啸没有全世界央行的救市,放任经济自由发展,股票暴跌99%,人们活在破产与恐惧中,有几个奥派能挺住?人民会不会上街游行,要求国家队入场救市?
成熟人眼里,能同时容纳两种对立的观点,并因地时宜的使用。
活动讯息这是小贾今年读的第36本书,今天我读的是《小岛经济学》,感谢三采出版社的邀请,让我畅读这本财经读物。另外,三采有提供小贾的读者特别优惠,透过此连结购买本书,享有79折的折扣,随喜利用。